豐年有豐糕,年貨有年味
(1/9)
到了臘月,街頭的豐糕店陸續開張,蒸籠里冒著騰騰白汽,給城市街頭增添了幾分年味。圖為六尺巷豐糕店
豐糕是安徽歷史文化名城——桐城的土特產。它的來歷,與民間傳說有關。相傳唐朝時,桐城遭遇罕見大旱,知縣張孚卿跑到山上跪拜祈雨,后來大雨傾盆,張知縣來不及上馬,被山洪沖走。桐城百姓為紀念他,就把收獲的大米磨成粉,蒸成米糕祭祀。這樣代代相傳,就形成了春節吃豐糕的習俗。圖為六尺巷對面豐糕店
豐糕是一種節令糕點。每到臘月,那些豐糕店便忙碌起來。他們選用優質秈米,浸泡后用小鋼磨磨成米漿,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老面、酵母或渾酒做粬,待發酵起泡時加入白糖,再揉搓成面團,放在模具里做成糕坯,放入蒸屜,大火猛蒸四五十分鐘。出籠后的豐糕雪白如玉,狀如圓盤,松泡綿軟,中間點綴著可以食用的紅絲,猶如雪中紅梅,象征著日子蒸蒸日上,紅紅火火,格外喜慶。有些店主用食用色素在糕面上題寫“新年大吉”“健康長壽”“平安幸福”等祝福語,加上圓形豐糕的“豐”與“糕(高)”寄寓“豐收,高貴,圓滿”等美好愿望,更是深受人們喜愛。圖為大豐糕
作為節日里的一道美食,豐糕既可以當正餐,也可以當早點,吃法有蒸、烤、煎、炸等,各具特色。最省事的當屬蒸和烤。將豐糕切片,放在電飯煲里蒸,或放入微波爐中烤兩分鐘。蒸、烤的豐糕,綿軟中帶著絲絲甘甜。而最美的吃法,是煎和炸。熱鍋中放入植物油,將切成薄片的豐糕依次滑入鍋中,不斷翻邊,冷脆的豐糕與熱油接觸,由粉白變成金黃,由脆硬變得柔軟。煎好的豐糕外焦內酥,香甜可口,久食不膩;而油炸的豐糕外焦里嫩,香味撲鼻。正月里走親訪友,主人家必奉上一盤熱汽騰騰的豐糕,祈祝親友在新的一年里“百業豐收”“步步高升”。圖為路邊的豐糕攤
在桐城工作了二十多年,吃過不少豐糕,但對于它的制作流程,我還沒有親歷。那天看到桐城中學門前的“旺年豐糕”店,便走了進去。身穿白大褂的老板娘張軍友,熱心地領著我參觀她的作坊,并仔細向我介紹了豐糕的制作工藝。見我盯著蒸箱里一層層冒著熱汽的豐糕出神,老板娘笑著說,這些豐糕,都是夜里四點多鐘起來趕做的,現蒸現賣,保證了口感鮮美,好銷得很呢。說著,便從蒸籠里拿出一只碗口大小可當早點食用的小豐糕,硬往我手里塞,讓我嘗嘗鮮。我不曾在她這兒買豐糕,與她根本不熟悉,僅閑聊了幾句,就如此熱情好客,這讓我有些意外。也許,這家豐糕店的主人,受了桐城文化的濡染,不經意間將自信、淳樸與善良,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客人面前。圖為未加熱的小豐糕
象“旺年”這樣的豐糕店,在桐城還有許多。盡管店多,但在春節期間,還是供不應求。因為豐糕為綠色食品,價廉物美,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年貨,搶手得很。每年春節,桐城家家戶戶不僅購買豐糕食用,還要作為禮物饋贈遠方的來客;而節后外出打工或上班,也要帶上幾籠,贈與外地的同事或工友分享。圖為微波爐中烤豐糕
盡管現在的年貨食品日益豐富,但人們對于來自民間的土特產——桐城豐糕,還是喜愛有加。正如旺年豐糕店老板娘張軍友所說,豐年有豐糕,年貨有年味。圖為蒸箱蒸豐糕
水浸秈米
烘烤待發酵的米漿

